据新华社消息,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,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。会议要求,要深入推进“三去一降一补”,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。

会议要求,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大力振兴实体经济,培育壮大新动能,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、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,加快推进国企、财税、金融、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,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会议提出要完善法治建设,改善投资环境,释放消费潜力,扩大开放领域,积极吸引外资。

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、国际投资研究中心学委会副主任曹建海12月9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政治局会议将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明年工作的一项重点,切中了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。

“今年全年来看,主要是靠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,民间投资大幅下滑,一度接近零增长;外资投资也大幅回落,增长乏力。问题是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活力、能促进经济技术进步的、具有前景的投资不是基建和房地产,而是民间投资和外资,后者的大幅回落是目前经济很大的问题。”

曹建海分析,政治局会议强调改善投资环境,说明2017年将会更重视、鼓励、引导真正具有市场活力和长久发展动力的投资良性增长。但改善投资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,与其相伴的经济体制改革更是任重道远。

接下来一年在完善投资环境方面有望从何着手?在曹建海看来,首先必须是在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,完善法治建设。近日印发的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》是一个好的开始。

其次还要保障公平的市场竞争,曹建海认为,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,“当民企、外企与国企发生冲突时,大都是国企占据绝对的主导、支配地位,而前者则处于弱势的从属地位,这挤压了这部分企业发展空间及其投资积极性,接下来需要在国企改革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。”

曹建海指出,接下来一年要把市场交还社会,不能由政府来提供需求。

“政府应减少干预,少做低效的投资,之前政府大手笔的投资大都流向了国企,而非民企,社会需求是根据指令形成的,而不是自发地形成,加上信贷、环境、土地等产业政策,产生了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无效生产能力,造成了产能过剩。”曹建海认为,这些投资不仅经济效率低下,反而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、扭曲了价格等信号,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。

在此基础上,曹建海进一步分析,需要把竞争性行业的投资交还给企业家,而不是政府和国企,后者要更多地从改善民生的公益类行业着手。

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12月9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定调强调了吸引外资的重要性。当前外资正面临双重流出的压力:一方面随着国际产业新一轮转移,低端的资本正流向东南亚等地区;另一方面高端产业正在向欧美回流。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将可能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至15%,对在外投资的企业增加关税等手段进一步促使资本回流。

商务部数据显示,今年前10月,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63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4.2%(折1039.1亿美元,同比增长0.2%),而同期中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1459.6亿美元,同比增长了53.3%

在此背景下,白明分析,接下来一段时间利用外资将侧重引资、留资、用资三个方面。

引资上,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引资在下降,服务业在上升;要进一步扩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11个自贸试验区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等经验做法,进一步探索、推广吸引外资的经验。

“此外,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,这一试点已在重庆、东莞等12个城市开展。同时搞好园区建设、开放型经济试验区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,增强外资对中国投资信心。”

留资方面,更多地需要从改善投资运营环境着手,降低成本。但是,白明认为,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难以避免的,接下来政府要在用资上多下功夫,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,增加高端产业吸收的外资。

白明认为,完善投资环境并非只是过去的“三免两减”政策,接下来一段时间要多元化地推进这项工作,包括进一步推进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,推广“单一窗口”模式、通关一体化,降低制度性成本,减少在中国投资的障碍,在政府管理机制、基础设施等方面完善配套的各项软硬环境。同时,在合法的前提下,为外资、民资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。

本次会议上,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称,中国有信心实现2016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。

不过,会议也指出,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,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仍然突出,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显现,部分地区困难较大等。对这些问题,要高度重视,努力加以解决。

会议指出,2017年将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适度扩大总需求,加强预期引导,深化创新驱动,全面做好稳增长、促改革、调结构、惠民生、防风险各项工作,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。